%E6%8B%B7%E8%B2%9D.jpg)
一開始真的不是客套話
學學文創與台灣MUJI合辦了這次免費的大師講座真的很有誠意
7/24那天很像開了場設計同學會.人真是擠爆了
大師是不允許拍照的
所以上面那張演說的圖片是取自於網路
就算是頭幾排的我.還是沒機會拍照也沒空拿著預藏的麥克筆跟作品集和+-0手電筒給他簽名...哀
覺得他真的很有一套自己的哲理
其實他整理出來的哲學他都已經編撰在他的作品集裡
他帶來了很多圖片以及蠻多作品集裡沒有的內容
有些部份我很認同
在這裡就擷錄一下我"認為"的重點
用我自己體會的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
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喔
"Dissolving Design"融入生活的設計
這是他演說的主軸
也是他的大設計方向
而他也在演說當中持續闡述他的設計哲學
不是拼命的設計。真正所被需要的設計是什麼?
這是深澤直人設計的作品.有在國際展覽展出
但也許你心想這跟修車廠裡工人自己釘的有甚麼不一樣
他所傳達的是他的理念-
當我需要一個"hanger"那它的功能跟設計最簡單是什麼?
那它的確就是一個滿足你需求的設計
"spontaneous"無意識
人的行為往往在無意識之間
牛奶就這麼放在形狀功能剛好符合它"放置"需求的柱子上
如果仔細問你為什麼.你也可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無意間.也沒人指示你.但你就自然而然的做了
但那卻是人們心中最淺意識最自然的行為
就像他所設計知名的MUJI CDplayer一樣
不需要看說明書的無意識開關操作
深澤直人一直在嘗試做出這種設計
而要怎麼發現這些細節
他往往告訴設計的後輩們
"觀察造型或細節不是要用眼睛來看而是要用眼睛來摸"
"archetype"原型
"當對一群人,你說出一個名詞,他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一 樣的造型,簡單來說那就叫做原型"
像是我說出"燈泡",那我相信大家的腦海中那形體一定是幾乎一樣的
原型這個概念其實出自於心理學(想到我之前的研究所教授也給我們上過呢)
所以他一直在追求人們心目中對於產品的那個"原型"
也想讓做出來的設計成為每個人心中的原型
MUJI is the one. MUJI is enough.
他在為MUJI定立品牌方向的時候
精神就出自於上述那段話
他希望人們看到MUJI的商品都會發出:
"阿~"(大家聽他阿的一聲都笑了)"這就是我要的"
"阿~" "我要找的就是這個"
他自己覺得"把東西整理好.是幸福的"
老實說我跟我們加派大星看到MUJI推出可以倒著放的水壺
還真的有這樣的感覺
"design outlines"
深澤直人問大家:左邊的拼圖跟右邊的拼圖缺口,你想當哪一個?
(依台灣人"害羞"的個性當然又是沒人回答)
他說設計師的位置就像這樣.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在甚麼位置.這樣的位置對不對
設計師有時會像左邊的拼圖一樣
我們有著可以決定形體的樣貌的能力
但決定出來的形狀卻不能符合右邊的缺孔
這缺孔代表著所謂的"design outlines"
缺口的外框線不是由設計師"決定"的
而是由客觀的環境以及大眾的需求來"形成"的
那麼身為設計師的我們應該要有洞察出右邊缺口的能力
而不是一昧的做設計
"background & flower"
深澤直人說他設計的時候都提醒自己"我的設計會成為背景還是花?"
他舉例說MUJI就像是一個很好的背景
當這個背景景色夠美麗,那麼為什麼還需要花呢?
我想他的意思是說當設計師構思設計
設計應該是要更有廣度與深度的.與其做的像花一樣華麗的外表
設計出如背景一般的內斂設計是更重要的
”Affordance”
Affordance理論為美國心理學家James J. Gibson所提出
深澤直人在簡報後段提到了他的理論
Affordance理論是一種視覺認知理論
在探討物體對於視覺的訊息負荷
深澤直人只是簡單用段英文來介紹
我網路查了一下發覺真是門很難理解的詞
我覺得意思是說"知覺可以是客觀的"
簡報的最後一張圖
是一個人拿著一支長長的筆站著畫SKETCH.離貼著圖紙的牆面約有一步的距離
大師說希望我們能"站遠一點"用更客觀的角度來看設計及每件事情
演講中他也介紹了他開發的新系列作品"和紙"
"和"不只有"日本"也代表了"with"之意,意思用紙來與許多產品做結合
運用一種可以像布、像皮、防水的特殊紙材
演講的最後
大師開放了3個Q&A
Q1:我們看了大師的設計當中,例如"五感的體驗",都有運用到一些特殊的材質,是否需要很多的資金才能做研發呢?
A1:我自己是認為我的作品並沒有運用到非常特別的材質(我的OS:是因為你在日本...),這要端看你的設計值不值得開發或是此種材質對於你的設計是否不可或缺,我會去找廠商來贊助或一起研發。
Q2:日本的文化是否對於大師的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是.那麼可否建議身於台灣的我們如何運用自己的文化?(這也是我想問的)
A2:我想送給台灣的設計師們兩個字:"冷"與"素",有時候對於設計的思考必須降溫,並用更樸素的心來處理設計。(好個很深奧的回答...)
Q3:大師是甚麼時候開始領悟到以上講的這些哲理?
A3:我想大約是15年前吧.但這也不是一夕之間的.就像你剛剛遞還麥克風給我.我突然會覺得不知道該怎麼握這支麥克風.但我剛剛演講的時候我沒想那麼多卻是拿的最自然的姿勢。
聽後感---------------------------------------------------------------------
深澤直人其實一上台是嚇一跳的
因為台下太多人
他一直問說後面看不看得到
他說他反而被上了一課,因為看到台灣這麼多的設計人才
也一直問大家懂不懂
也許真的是日本文化影響日本設計師獨有的哲學
將設計以一種設計哲學來呈現是非常有條理的
所敘說的"故事"過與不過取之於在個人
深澤直人所說大部分我覺得是非常有道理而且設計師真的應該化為圭臬
真的每位設計師跟創作者必須找到自己的"文化",講出讓人認同的故事
這也是台灣所欠缺的所以也缺乏了國際設計師
的確越聽也讓我越覺得台灣的環境有多艱難
身為台灣設計師週策展單位的我們跟每位設計師們
是不是也都太一頭熱了呢?
在積極的熱忱之下的確需要更多的"冷&素"
今年我得承認"衣起"還是發生跟去年一樣的問題
也怕台灣設計師週變成"設計大拜拜"
但我們會更沉著的
面對明年上海世博會與後年的台北世界設計大會
我們會準備好的
聽完了演講有種很想叫台灣的傳產跟些大老闆們來聽
不是來聽怎麼做設計
而是來聽你為什麼需要設計?設計能為你做甚麼?
那時看到"和紙"系列產品讓我想到了樹火紙博物館與埔里紙廠
我想台灣這些資源都不少
還一樣樣老問題廠商不夠有信心而設計師們也請拿出自己更用心的能力
呼呼~怎變沉重啦
我八百年沒寫這麼多字啦
不是因為大師來台~而是聽完後有太多感慨
大家一起加油吧~大家看到台灣的好設計,請不要吝嗇給掌聲跟機會
幫台灣設計走出去!
學學文創與台灣MUJI合辦了這次免費的大師講座真的很有誠意
7/24那天很像開了場設計同學會.人真是擠爆了
大師是不允許拍照的
所以上面那張演說的圖片是取自於網路
就算是頭幾排的我.還是沒機會拍照也沒空拿著預藏的麥克筆跟作品集和+-0手電筒給他簽名...哀
覺得他真的很有一套自己的哲理
其實他整理出來的哲學他都已經編撰在他的作品集裡
他帶來了很多圖片以及蠻多作品集裡沒有的內容
有些部份我很認同
在這裡就擷錄一下我"認為"的重點
用我自己體會的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
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喔
"Dissolving Design"融入生活的設計
這是他演說的主軸
也是他的大設計方向
而他也在演說當中持續闡述他的設計哲學
不是拼命的設計。真正所被需要的設計是什麼?
這是深澤直人設計的作品.有在國際展覽展出
但也許你心想這跟修車廠裡工人自己釘的有甚麼不一樣
他所傳達的是他的理念-
當我需要一個"hanger"那它的功能跟設計最簡單是什麼?
那它的確就是一個滿足你需求的設計
"spontaneous"無意識
人的行為往往在無意識之間
牛奶就這麼放在形狀功能剛好符合它"放置"需求的柱子上
如果仔細問你為什麼.你也可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無意間.也沒人指示你.但你就自然而然的做了
但那卻是人們心中最淺意識最自然的行為
就像他所設計知名的MUJI CDplayer一樣
不需要看說明書的無意識開關操作
深澤直人一直在嘗試做出這種設計
而要怎麼發現這些細節
他往往告訴設計的後輩們
"觀察造型或細節不是要用眼睛來看而是要用眼睛來摸"
"archetype"原型
"當對一群人,你說出一個名詞,他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一 樣的造型,簡單來說那就叫做原型"
像是我說出"燈泡",那我相信大家的腦海中那形體一定是幾乎一樣的
原型這個概念其實出自於心理學(想到我之前的研究所教授也給我們上過呢)
所以他一直在追求人們心目中對於產品的那個"原型"
也想讓做出來的設計成為每個人心中的原型
MUJI is the one. MUJI is enough.
他在為MUJI定立品牌方向的時候
精神就出自於上述那段話
他希望人們看到MUJI的商品都會發出:
"阿~"(大家聽他阿的一聲都笑了)"這就是我要的"
"阿~" "我要找的就是這個"
他自己覺得"把東西整理好.是幸福的"
老實說我跟我們加派大星看到MUJI推出可以倒著放的水壺
還真的有這樣的感覺
"design outlines"
深澤直人問大家:左邊的拼圖跟右邊的拼圖缺口,你想當哪一個?
(依台灣人"害羞"的個性當然又是沒人回答)
他說設計師的位置就像這樣.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在甚麼位置.這樣的位置對不對
設計師有時會像左邊的拼圖一樣
我們有著可以決定形體的樣貌的能力
但決定出來的形狀卻不能符合右邊的缺孔
這缺孔代表著所謂的"design outlines"
缺口的外框線不是由設計師"決定"的
而是由客觀的環境以及大眾的需求來"形成"的
那麼身為設計師的我們應該要有洞察出右邊缺口的能力
而不是一昧的做設計
"background & flower"
深澤直人說他設計的時候都提醒自己"我的設計會成為背景還是花?"
他舉例說MUJI就像是一個很好的背景
當這個背景景色夠美麗,那麼為什麼還需要花呢?
我想他的意思是說當設計師構思設計
設計應該是要更有廣度與深度的.與其做的像花一樣華麗的外表
設計出如背景一般的內斂設計是更重要的
”Affordance”
Affordance理論為美國心理學家James J. Gibson所提出
深澤直人在簡報後段提到了他的理論
Affordance理論是一種視覺認知理論
在探討物體對於視覺的訊息負荷
深澤直人只是簡單用段英文來介紹
我網路查了一下發覺真是門很難理解的詞
我覺得意思是說"知覺可以是客觀的"
簡報的最後一張圖
是一個人拿著一支長長的筆站著畫SKETCH.離貼著圖紙的牆面約有一步的距離
大師說希望我們能"站遠一點"用更客觀的角度來看設計及每件事情
演講中他也介紹了他開發的新系列作品"和紙"
"和"不只有"日本"也代表了"with"之意,意思用紙來與許多產品做結合
運用一種可以像布、像皮、防水的特殊紙材
演講的最後
大師開放了3個Q&A
Q1:我們看了大師的設計當中,例如"五感的體驗",都有運用到一些特殊的材質,是否需要很多的資金才能做研發呢?
A1:我自己是認為我的作品並沒有運用到非常特別的材質(我的OS:是因為你在日本...),這要端看你的設計值不值得開發或是此種材質對於你的設計是否不可或缺,我會去找廠商來贊助或一起研發。
Q2:日本的文化是否對於大師的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是.那麼可否建議身於台灣的我們如何運用自己的文化?(這也是我想問的)
A2:我想送給台灣的設計師們兩個字:"冷"與"素",有時候對於設計的思考必須降溫,並用更樸素的心來處理設計。(好個很深奧的回答...)
Q3:大師是甚麼時候開始領悟到以上講的這些哲理?
A3:我想大約是15年前吧.但這也不是一夕之間的.就像你剛剛遞還麥克風給我.我突然會覺得不知道該怎麼握這支麥克風.但我剛剛演講的時候我沒想那麼多卻是拿的最自然的姿勢。
聽後感---------------------------------------------------------------------
深澤直人其實一上台是嚇一跳的
因為台下太多人
他一直問說後面看不看得到
他說他反而被上了一課,因為看到台灣這麼多的設計人才
也一直問大家懂不懂
也許真的是日本文化影響日本設計師獨有的哲學
將設計以一種設計哲學來呈現是非常有條理的
所敘說的"故事"過與不過取之於在個人
深澤直人所說大部分我覺得是非常有道理而且設計師真的應該化為圭臬
真的每位設計師跟創作者必須找到自己的"文化",講出讓人認同的故事
這也是台灣所欠缺的所以也缺乏了國際設計師
的確越聽也讓我越覺得台灣的環境有多艱難
身為台灣設計師週策展單位的我們跟每位設計師們
是不是也都太一頭熱了呢?
在積極的熱忱之下的確需要更多的"冷&素"
今年我得承認"衣起"還是發生跟去年一樣的問題
也怕台灣設計師週變成"設計大拜拜"
但我們會更沉著的
面對明年上海世博會與後年的台北世界設計大會
我們會準備好的
聽完了演講有種很想叫台灣的傳產跟些大老闆們來聽
不是來聽怎麼做設計
而是來聽你為什麼需要設計?設計能為你做甚麼?
那時看到"和紙"系列產品讓我想到了樹火紙博物館與埔里紙廠
我想台灣這些資源都不少
還一樣樣老問題廠商不夠有信心而設計師們也請拿出自己更用心的能力
呼呼~怎變沉重啦
我八百年沒寫這麼多字啦
不是因為大師來台~而是聽完後有太多感慨
大家一起加油吧~大家看到台灣的好設計,請不要吝嗇給掌聲跟機會
幫台灣設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