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1

深澤直人給台灣設計師的兩個字:「冷&素」












一開始真的不是客套話
學學文創與台灣MUJI合辦了這次免費的大師講座真的很有誠意
7/24那天很像開了場設計同學會.人真是擠爆了



大師是不允許拍照的
所以上面那張演說的圖片是取自於網路
就算是頭幾排的我.還是沒機會拍照也沒空拿著預藏的麥克筆跟作品集和+-0手電筒給他簽名...哀


覺得他真的很有一套自己的哲理
其實他整理出來的哲學他都已經編撰在他的作品集裡
他帶來了很多圖片以及蠻多作品集裡沒有的內容
有些部份我很認同
在這裡就擷錄一下我"認為"的重點
用我自己體會的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
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喔

"Dissolving Design"融入生活的設計

這是他演說的主軸
也是他的大設計方向
而他也在演說當中持續闡述他的設計哲學

不是拼命的設計。真正所被需要的設計是什麼?

這是深澤直人設計的作品.有在國際展覽展出
但也許你心想這跟修車廠裡工人自己釘的有甚麼不一樣
他所傳達的是他的理念-
當我需要一個"hanger"那它的功能跟設計最簡單是什麼?
那它的確就是一個滿足你需求的設計

"spontaneous"無意識

人的行為往往在無意識之間
牛奶就這麼放在形狀功能剛好符合它"放置"需求的柱子上
如果仔細問你為什麼.你也可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無意間.也沒人指示你.但你就自然而然的做了
但那卻是人們心中最淺意識最自然的行為
就像他所設計知名的MUJI CDplayer一樣
不需要看說明書的無意識開關操作
深澤直人一直在嘗試做出這種設計
而要怎麼發現這些細節
他往往告訴設計的後輩們
"觀察造型或細節不是要用眼睛來看而是要用眼睛來摸"

"archetype"原型

"當對一群人,你說出一個名詞,他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一 樣的造型,簡單來說那就叫做原型"
像是我說出"燈泡",那我相信大家的腦海中那形體一定是幾乎一樣的
原型這個概念其實出自於心理學(想到我之前的研究所教授也給我們上過呢)
所以他一直在追求人們心目中對於產品的那個"原型"
也想讓做出來的設計成為每個人心中的原型



MUJI is the one. MUJI is enough.
他在為MUJI定立品牌方向的時候
精神就出自於上述那段話
他希望人們看到MUJI的商品都會發出:
"阿~"(大家聽他阿的一聲都笑了)"這就是我要的"
"阿~" "我要找的就是這個"
他自己覺得"把東西整理好.是幸福的"
老實說我跟我們加派大星看到MUJI推出可以倒著放的水壺
還真的有這樣的感覺

"design outlines"

深澤直人問大家:左邊的拼圖跟右邊的拼圖缺口,你想當哪一個?
(依台灣人"害羞"的個性當然又是沒人回答)
他說設計師的位置就像這樣.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在甚麼位置.這樣的位置對不對

設計師有時會像左邊的拼圖一樣
我們有著可以決定形體的樣貌的能力
但決定出來的形狀卻不能符合右邊的缺孔
這缺孔代表著所謂的"design outlines"
缺口的外框線不是由設計師"決定"的
而是由客觀的環境以及大眾的需求來"形成"的
那麼身為設計師的我們應該要有洞察出右邊缺口的能力
而不是一昧的做設計

"background & flower"
深澤直人說他設計的時候都提醒自己"我的設計會成為背景還是花?"
他舉例說MUJI就像是一個很好的背景
當這個背景景色夠美麗,那麼為什麼還需要花呢?
我想他的意思是說當設計師構思設計
設計應該是要更有廣度與深度的.與其做的像花一樣華麗的外表
設計出如背景一般的內斂設計是更重要的

”Affordance”

Affordance理論為美國心理學家James J. Gibson所提出
深澤直人在簡報後段提到了他的理論
Affordance理論是一種視覺認知理論
在探討物體對於視覺的訊息負荷
深澤直人只是簡單用段英文來介紹
我網路查了一下發覺真是門很難理解的詞
我覺得意思是說"知覺可以是客觀的"
簡報的最後一張圖
是一個人拿著一支長長的筆站著畫SKETCH.離貼著圖紙的牆面約有一步的距離
大師說希望我們能"站遠一點"用更客觀的角度來看設計及每件事情

演講中他也介紹了他開發的新系列作品"和紙"
"和"不只有"日本"也代表了"with"之意,意思用紙來與許多產品做結合
運用一種可以像布、像皮、防水的特殊紙材






演講的最後
大師開放了3個
Q&A

Q1:我們看了大師的設計當中,例如"五感的體驗",都有運用到一些特殊的材質,是否需要很多的資金才能做研發呢?
A1:我自己是認為我的作品並沒有運用到非常特別的材質(我的OS:是因為你在日本...),這要端看你的設計值不值得開發或是此種材質對於你的設計是否不可或缺,我會去找廠商來贊助或一起研發。

Q2:日本的文化是否對於大師的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是.那麼可否建議身於台灣的我們如何運用自己的文化?(這也是我想問的)
A2:我想送給台灣的設計師們兩個字:"冷"與"素",有時候對於設計的思考必須降溫,並用更樸素的心來處理設計。(好個很深奧的回答...)

Q3:大師是甚麼時候開始領悟到以上講的這些哲理?
A3:我想大約是15年前吧.但這也不是一夕之間的.就像你剛剛遞還麥克風給我.我突然會覺得不知道該怎麼握這支麥克風.但我剛剛演講的時候我沒想那麼多卻是拿的最自然的姿勢。

聽後感---------------------------------------------------------------------

深澤直人其實一上台是嚇一跳的
因為台下太多人
他一直問說後面看不看得到
他說他反而被上了一課,因為看到台灣這麼多的設計人才
也一直問大家懂不懂
也許真的是日本文化影響日本設計師獨有的哲學
將設計以一種設計哲學來呈現是非常有條理的
所敘說的"故事"過與不過取之於在個人
深澤直人所說大部分我覺得是非常有道理而且設計師真的應該化為圭臬
真的每位設計師跟創作者必須找到自己的"文化",講出讓人認同的故事
這也是台灣所欠缺的所以也缺乏了國際設計師

的確越聽也讓我越覺得台灣的環境有多艱難
身為台灣設計師週策展單位的我們跟每位設計師們
是不是也都太一頭熱了呢?
在積極的熱忱之下的確需要更多的"冷&素"
今年我得承認"衣起"還是發生跟去年一樣的問題
也怕台灣設計師週變成"設計大拜拜"
但我們會更沉著的
面對明年上海世博會與後年的台北世界設計大會
我們會準備好的

聽完了演講有種很想叫台灣的傳產跟些大老闆們來聽
不是來聽怎麼做設計
而是來聽你為什麼需要設計?設計能為你做甚麼?
那時看到"和紙"系列產品讓我想到了樹火紙博物館與埔里紙廠
我想台灣這些資源都不少
還一樣樣老問題廠商不夠有信心而設計師們也請拿出自己更用心的能力

呼呼~怎變沉重啦
我八百年沒寫這麼多字啦
不是因為大師來台~而是聽完後有太多感慨
大家一起加油吧~大家看到台灣的好設計,請不要吝嗇給掌聲跟機會
幫台灣設計走出去!






2009/7/20

James Dyson:『設計的重點絕非外觀,而是功能』


James Dyson:『設計的重點絕非外觀,而是功能』

工設傳奇 James Dyson

設計除了美化生活提高品質外,更多部分是解決生活的不便。英國設計發明家James Dyson便是此段話最好的代言人與實例。James Dyson原本是在倫敦拜恩蕭藝術學院(Byam Shaw Art School)攻讀藝術,之後才發現自己對工業設計的興趣,遂進入設計的領域。

〈James Dyson的信念〉設計的重點絕非外觀,而是功能
James Dyson的第一個發明是可以高速登陸的海上貨船,他經過不斷的實際製作模型直到找到答案。這種發明模式,又稱為愛迪生式的設計方式以不斷的實驗證明最終找到解決之道─而愛迪生一直是James Dyson的偶像。
對生活週遭細心的觀察並且找尋岀不合理的地方是James發明的動力,如同James Dyson所說,「他尋求的是種「更好」的解決方法」。
「球型手推車」就是最好的例子,James發現以往單輪的手推車時常在使用時陷在泥地裡,於是他用一顆空氣球來取代,受力面積增加之後,不但推起來更輕鬆也不再有陷入泥巴的缺點。也是由於球的啟發,也成為日後吸塵器的輪子靈感來源。
實用的走向呼應他所說,「設計的重點絕非外觀,而是功能」。

〈James Dyson發明設計的起點與關鍵〉5年5千個模型 傾家蕩產在所不惜
真正讓James揚名國際、從傾家蕩產到身價上億的,就是他發明了不用集塵袋的氣旋吸塵器。
1979年時James買了當時頂級最好的吸塵器,但使用過後,他卻對吸塵器慢慢失去吸力的缺點感到失望,就算他清空集塵袋再試,也完全無效,James割開集塵袋發現灰塵塞住了集塵袋氣孔,影響了吸力,James心想:『為何吸塵器問世超過一百年卻沒有人著手改良?』因此開啟了他改革吸塵器的動力與念頭。
在一次參觀鋸木場的機會中,他注意到鋸木廠的木屑是利用圓錐體中產生的氣旋將木屑與空氣分離。他便想把這樣的原理運用在吸塵器上,他把吸塵器拆開,再用一個紙板氣旋模型重新組裝,意外發現這樣的吸力效果遠大於原本的吸塵器。
他花了共5年的時間,做了5,127項實驗模型,平均一天至少做3個模型以上,甚至還幾乎花光了所有資產與積蓄。

當James Dyson興致勃勃帶著他的作品,尋求國際廠商合作時,卻沒有一家公司願意嘗試,原因居然只是因為一年有5億美金可觀獲利的集塵袋市場。所幸,當時已經破產負債的James Dyson獲得了一家日本Apex的注意與回應,
於是,1986年第一台不需集塵袋的吸塵器「G-Force」便開始在日本販售了。
歷經15年的辛苦與挫折James Dyson終於推出同名品牌Dyson DC01,並在18個月後成為了英國銷售第一名的吸塵器品牌,
現在更是每3個英國家庭就有一個擁有Dyson吸塵器。

雖然吸塵器為他帶來難以計算的收入與知名度,但他仍努力解決生活上的難題,並且以「家電」為主要設計。
近期發明得氣刀式烘手機,僅需10秒就能刮開雙手上的水滴,烘乾雙手,
(台灣目前並無引進,若想體驗可前往Dyson吸塵器代理商恆隆行的辦公室廁所,裡頭有台灣獨有的2台機器。)

〈James Dyson的跨領域合作〉 三宅一生 × James Dyson
去年Issey Miyake以「風」作為春夏服裝的靈感,在進行舞台設計時,Issey Miyake想到了英國設計師James Dyson,因為他駕馭了風,發明的氣旋科技(cyclone technology)。
經過接觸後,雙方都對彼此有著高度興趣,原來,James早已折服於Issey Miyake一塊布的結構創意。
於是,在巴黎時尚週發表的伸展台,James Dyson以一個巨大的風管通道為通道入口,加上5個懸掛在空中、利用繩線控制方向的巨大黃色管子,成為伸展台最讓人注目的焦點。
Issey Miyake創意總監藤原太(Dai Fujiwara)也根據Dyson吸塵器設計了一系列的衣服。他拆解Dyson的機器,把吸塵管把手變成袖子、圓錐筒變成了裙子、集塵筒則搖身成為一件外套。而James也把服裝的色彩運用在DC16手提式吸塵器上,來紀念這次「風的結合」,
可惜桃紅色限量版的機種台灣並沒有販售。

〈James Dyson的設計競賽〉 一萬英鎊的犒賞
為了激勵年輕人勇於發明細心創作,James也辦世界級的設計大賽。並且該賽成為設計工程師為目標。
該比賽由2004年開辦之今,每年由基金會挑選設計發展已趨成熟的國家參與,今年共挑了21個國家參賽,是歷年國家數最多的一次。
太平洋及亞洲區只有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日本受邀,將從這21個國家裡選出總冠軍。看看歷年的得獎作品不難發現一項有趣的共通點─
實用性高並且能實際解決生活問題的作品,往往容易雀屏中選。
去年的冠軍得主就是來自台灣,在英國唸書的Michael Chen,
他以舉手就會發亮的自行車外套而獲獎,該作品完全符合這個獎項尋求的特質,必須要明顯實用、具商業可行性及耐用度。
為了鼓勵優勝者及所屬的科系,優勝者和所屬系所,都能獲得一萬英鎊的獎金!
只要上傳作品概念的素描、模型照片即能參加;大家多多參與,來為自己和系所增光吧!



衣起_創意T-shirt設計展7/4-8/23@淡水小白宮


「衣起」│Clothes Rise Together
創意T-shirt設計展│Creative Clothes Design Exhibition
時間:2009年7月4日(六)至8月23日(日)
地點: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